科技協助打造博物館經驗

Imperial War Museum North,UK by MuseSurvey

科技革命加速了世界的發展,而其影響,為全球博物館界帶來了新的社會責任。~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 — ICOM 

設計是攸關於尋找產品或組織的目的,然後確保每個方案都支持這個目的,或解決它的問題
~ by Steve Vassallo, The Way to Design 的作者

博物館藉助科技,將這些設計原則應用到他們的空間以及所提供的服務中,以更符合博物館的目的。

在這樣的發展下,策展人從訊息的收集者轉變成體驗經驗的策畫角色,以互動的博物館體驗,鼓勵觀眾參與及再次回到館舍,以達到博物館的目的。這使得展示,不再只表達藏品本身所包含的訊息,而進一步讓觀眾體驗作品的背景和意義。透過動態且引人入勝的旅程,改變觀眾觀看收藏的方式,也為博物館展示延伸更大的情境和分享空間。


透過社群吸引民眾參與

奧斯陸的孟克博物館(Munch Museum in Oslo)的數位典藏計畫,透過社群媒體Facebook,讓觀眾協助確認畫作中的建築物,以充實作品的資訊及增加民眾的參與。計畫共提供約7600幅愛德華.孟克的數位化作品,其中包括博物館的全部藏品,以及其他公共和私人收藏的畫作。


沉浸式體驗讓時光倒流

倫敦郵政博物(Postal Museum) 的展新設計,未來觀眾可搭乘皇家郵政的「Mail Rail」列車,並沉浸在主題互動體驗中。以現代科技展現郵政發展的故事,寓教於樂。


數位投影與藝術作品結合

位於巴黎的藝文空間Atélier,是改造自舊的鑄鐵廠,它將先進的數位投影技術與藝術作品結合,打造一項名為「Atélier des Lumières (燈光的工作坊)」的展出,希望讓對藝術史只有粗淺認識的人,能透過科技的手法,被克林姆(Gustav Klimt)的豐富創作所包圍,穿過框架,發揮對畫作的想像力。期待創造出身臨其境的體驗,帶來全新觀賞畫作的方式。


拍照分享展覽

在美國舊金山的de Young Museum博物館,設立了一個專門給觀眾在主廳拍照的區域, 讓新世代人群體聚集在一個環繞著鮮花並以#bouquetstoart為主題裝飾的「自拍牆」前面,盡情的拍照及分享。在限制的空間內進行拍照,有助於減少在狹窄的畫廊中發生影響觀賞的行為,並可藉此宣傳展覽。


AI創造個人化體驗

杜拜的未來博物館(Museum of the Future),展望透過AI和穿戴技術,以滿足觀眾的需求。甫推出的計劃,分為三個挑戰,包括,專注於感應設備的進階可穿戴設備、使用AI聊天機器創造個人化體驗、及打造VR和AR互動體驗。


Pepper導覽員吸引觀眾注意

博物館比以往更加地競爭,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。美國華盛頓史密森研究機構(Smithsonian Institution)推出Pepper,一款互動式的機器人,被認為是更具互動性和社交性的應用。Pepper機器人,被博物館運用擔任導覽員,可以回答常見問題、講故事、玩遊戲等,與參觀者互動交流。


3D模型重現歷史風華

文化部與台灣動畫公司「夢想動畫」合作,建置「台灣高階數位模型平台」,還原台灣歷史建物3D模型,重現歷史風華。這項計畫將深具歷史意義的特色建物、等建置成3D模型,透過科技重建歷史場景,未來可提供使用者下載3D模型做多元加值應用,並可讓民眾認識歷史建物的原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