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連結的博物館:新方法、新公眾


by MuseSurvey

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「超連結的博物館:新方法、新公眾(Hyperconnected museums: New approaches, new publics)」。期在溝通媒介日漸複雜、多元融和的今日,博物館能透過新媒介、開創新的方式以吸引多元族群。

博物館持續保持對社會的關切,將視野關注當地的社群及公眾活動。隨著科技的發展,博物館可以吸引核心觀眾以外的群體,透過對藏品新的詮釋及展示方式,及社群的互動,連結新觀眾。

博物館參與超連結世界的趨勢,以新方法帶入新公眾。


[參考資料]
INTERNATIONAL MUSEUM DAY


以社群媒體分享無障礙藝術[美國紐約]
美國大都會博物館(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,MET)致力在網際網路上接觸新的觀眾,在Facebook Live以美國手語(American Sign Language) 介紹展出,實現無障礙藝術的分享。

這項服務,讓只要擁有Facebook帳號的人,都可以在線上隨時觀看;同時,以美國手語服務聽障人士,達到MET對無障礙的實踐和包容性的承諾。

各界的回應非常積極,「羅丹之旅」的觀看次數超過52,000次。這個運用數位科技的發展,透過影音及網際網路接觸到更廣大的觀眾。


The Thinker by Auguste Rodin (From 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)

[參考資料]
Metropolitan Museum Aims for Accessibility with Sign Language Tours on Facebook Live
Met Signs Tour Teaser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(ASL)


TED風格的藝術教育平台以吸引新公眾[英國倫敦]

甫上線的藝術教育線上影音平台Heni Talks,是一個非營利平台,希望能推動藝術教育和讓更多人參與;同時,期望能改變對藝術是精英的、老古板的刻板印象。

Heni Talks由知名的藝術界人士,包括藝術家、策展人、主編等分享他們的觀點,目前有20多個影音節目,預計每周更新一次;主題包括蒙娜麗莎、塞尚等大師作品,以及普普藝術和現代主義等藝術運動,十分廣泛。

Heni Talks希望不僅吸引藝術愛好者,也能吸引新的觀眾。認為社交媒體平台是可以接觸到這些觀眾的方式。

[參考資料]
TED-style art history platform aims to promote arts education online
HeniTalks


沈浸式裝置讓觀眾有新的藝文體驗[法國巴黎]

以舊的鑄鐵廠改造,甫於巴黎開幕的藝文空間Atélier,它將先進的數位投影技術與藝術作品結合,創造出身臨其境的體驗,希望帶來一種全新觀賞畫作的方式。

一項名為「Atélier des Lumières (燈光的工作坊)」的展出,展現這個藝文空間的野心。它嚐試讓對藝術史只有最粗略認識的人,透過特殊的安排,讓觀眾被克林姆(Gustav Klimt)的豐富創作所包圍,穿過框架,發揮對畫作的想像力。

這項展出使用經過特別改裝的140台投影機,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調整讓它適用於空間。這個想法源自於法國南部一個舊採石場所改造的空間的Carrières des Lumières 展覽,每年約吸引60萬人參觀,將其成功模式在巴黎展開。


The Kiss by Gustave Klimt (From Wikimedia Commons)

[參考資料]
A New Immersive Installation in Paris Lets You Step inside Klimt’s Masterpieces
Atélier des Lumières